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张磊:预算报告充分体现担当、作为和效率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0日 来源:财政部

  “通读了今年的预算报告,我认为报告落实落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反映了财政收支情况和财政政策落实情况,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总体可行,是一份充分体现财政担当、财政作为和财政效率的好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张磊说,对于今年的“国家账本”,他有三方面的突出感受:

  去年预算执行为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从2021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来看,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下,财政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担当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扩大财政资金直达范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创业创新,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保基本民生等,为稳定各级政府、各类市场主体以及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持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21年中央财政下达均衡性、县级、老少边穷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财力性转移支付2.6万亿元,增长超10%,有效充实了困难地区财力,支持地方兜牢“三保”底线。二是持续推进规模性减税降费。“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特别是去年三季度以来,为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和经营压力,允许企业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增对于煤电和供热企业、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等政策支持,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使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年中央财政进一步上调养老金、医保补助、低保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特别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金比例提高至4.5%,22个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受益。此外,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防灾救灾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和资金投入,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预算安排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意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工作实际。今年的预算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内容上与政府工作报告高度衔接,在预算安排上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落实落细了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关于对县区财政平稳运行、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站位更高、方向更明、措施更实。一方面,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的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加强与货币、就业等政策协调联动。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财政赤字保持在合理水平。适当加大中央基建投资,统筹用好债券资金,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着力在提高支出精准度上下功夫,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中央部门带头较大幅度地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把更多宝贵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增强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牧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等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同时,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中央财政高度重视和支持内蒙古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运行状况十分关心,近年来在政策制定、资金分配和财政改革推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全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了各项民生政策的顺利落实。2021年,在中央不再安排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情况下,共下达自治区各类补助资金2888.66亿元。同时,中央继续实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共下达自治区直达资金756亿元,直达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加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兜牢民生底线、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记者 张思楠



来源:中国财经报 )



字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