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军队医疗设备采购质效?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5日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

张栋 余亚成

医疗卫生领域设备采购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存在实际采购价明显高于厂商出货价的问题,曾引起不少风波。军队医疗设备采购也不例外,由于纳入集中采购范围时间较短,有不少单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存在执行政策不严谨、操作程序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全面、市场竞争不公平,导致经常出现流废标率高、产品问题多、项目质疑多等问题,对此,军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将积压多年任务集中下计划到联勤保障部队某采购服务站,集中攻关,加强监管。该采购服务站自2023年9月以来,共完成医疗设备采购任务210余项,医疗设备2200余台套,卫生器材11万余件,预算金额47余亿元,节资率约32%。


影响军队医疗设备采购质效的现象与原因

流废标率高。受部分地方医疗机构不良影响,一些采购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立项、论证等环节形同虚设、采购需求编制不科学,导致医疗设备项目开标流标废标率高,总体达到85%左右。一是采购单位具有意向品牌,在参数设置上具有倾向性,技术参数直指某一个或两个品牌的独家参数,导致市场响应不足,项目流标。二是采购单位未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需求论证,一味追求“顶配”“高配”,星号条款设置过多,参数要求设置过高,导致项目废标。

项目质疑多。公示阶段供应商对于采购文件、中标结果的质疑数量居高不下。一是由于医疗设备本身利润较高,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存在恶意质疑的情况。二是由于参数频繁修改,部分供应商参数无法完全满足招标要求,进而继续质疑。需求单位质疑答复周期长,也严重影响采购效率。某采购机构医疗设备招标,自2023年1月份以来,共计收到690项采购文件参数质疑,58项采购结果质疑。

质次价高常出现。虽然医疗卫生领域的供应商较多,但其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设备来源渠道较为复杂。一是质量问题不能保证。军队医疗设备采购目前在采购中大多采用低价优先法,导致低端产品以极低价格中标,出现部分优质产品因价格较高而被排挤的现象。例如:荧光高清腹(胸)腔镜系统项目,预算金额为1120万元,中标金额仅为270万元,其设备质量如何,供应商能否正常履约,令人担忧。二是采购价格不低。受医疗设备历史影响,一些采购信息不够透明,国外厂家尚存在一定的价格保护,导致采购价格普遍存在国外设备价格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情况。


提高医疗设备采购质效的对策与措施

为规范医疗卫生领域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必须落实采购单位和采购部门的责任,厘清自身责任范围,主动作为,高质量完成采购任务。

集群作业集中采。集群攻坚采购模式,即通过医疗采购单位、管理部门和采购机构一体连动、紧密衔接、高效运作,优化采购链路,打通堵点卡点,从统筹协调、需求论证、采购实施、监督管理等维度着手,用极短的时间规范高效地完成大批量采购任务。

一是统一规范流程。在统筹计划阶段,归并同类积压采购任务,形成任务清单,制定推进计划,通过问题会商、情况通报、督抓催办等方式,明确各环节完成时限节点,定期追踪集群作业完成进度。在需求论证阶段,紧盯集群作业项目实际特点,邀请行业专家,集中论证优化资格条件、技术参数,分阶段集中审议需求质疑、标前质疑,提高采购需求合理性、科学性。在采购实施阶段,统一标准规范,优化评审标准模板,明确采购操作流程,提高操作规范化水平。建立项目迟滞预警机制,严密监控各环节工作情况,压紧压实管理责任链条。

二是集中推进实施。根据集群项目体量大、矛盾突出等特点,采取集中发布公告、集中反馈质疑、集中质疑答复、集中选派专家、集中组织评审等方式,充分发挥集群作业优势,提高项目推进效率。据统计,某医疗设备集群作业期间,采购文件批复时间较以前压减90%,标前质疑处理环节由20天压减为5天。采用饱和评审,对评审场地进行统一调配,将同类采购项目分配至同一会场,提高评审场地使用效率,减少同类别专家资源消耗。集群作业6个月内,单月最大评审量135项,用时压缩67.83%。

分档竞价创新采。质量层次分档竞价采购是指在需求提报环节,采用“两编一对一确认”的程序组织,每种设备至少设置2个档次,每个档次至少包含3个品牌,形成分档分包方案,组织竞价采购。

“一编”为各医疗采购单位根据试点设备清单,结合采购需求、应用场景、预算金额,提供不少于3家意向品牌、型号,以及采购数量、技术要求、商务要求等要素。“二编”为采购管理部门根据试点设备清单,组织专家调查论证市场情况、供应商资源、设备产能等,采购机构主动靠前服务,结合前期调查情况及近年来中标成交情况,从采购实施角度,对产品分档分包、中选供应商数量提出建议,采购管理部门同步组织意向公开。“一对”即由采购管理部门另行组织专家,在统筹兼顾临床使用、市场主流产品和技术性能等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核对前期调查遴选出的目标产品,视情剔除技术落后、意向占比较低的产品后,形成分档分包初步方案、资格条件、技术要求、商务要求,以及中选供应商数量,同时设定各档次控制价,控制价=单台控制价×各档次需求数量。“一确认”即将采购需求提交各医疗采购单位确认,最终采购需求应包括但不限于资格条件、意向产品目录、分档分包方案、技术要求、商务要求、中选供应商数量。同时医疗机构应根据预算及实际需求,确定采购数量,对所报档次产品进行意向排序。

在质量分层基础上,根据设备的质量水平,分成不同层次,采用同质性同层次设备一起采的方式,使价格上更有可比性,既能保证有效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又合理平衡了招标中价格与质量的矛盾。

集中带量预先采。小型医疗设备带量集中采购是选择采购频次高、需求数量大、技术参数相对稳定、单价200万元以下的医疗设备,以公开招标方式,组织集中带量采购,按照医疗采购单位自主参与、采购结果共用共享、适当兼顾需求差异的原则,供各医疗采购单位在有效期内按需使用。

按照需求归集、以量换价、结果共享、自主选用程序,分批次组织低值医用耗材、小型医疗设备带量集采,采购需求量大,供应商参与投标的积极性高,可以形成良性竞争效应。据统计,某集中带量采购,综合运用量价挂钩、梯次降价规则促进供应商让利,3批低值医用耗材区域带量集采平均降幅53%、单品最高降幅83%,小型医疗设备带量集采节资率88%,采购效益惠及80余家医院。不仅够提高采购节资率,节约经费,减少质疑,还有利于采购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更提高了采购效率。



字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