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政府采购需求管理
赵春
本文作者赵春,工作单位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总务部。文章发表在《中国政府采购》杂志第9期。
编者按
当前高校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重程序管理、轻需求管理的共性问题,提高高校办学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管理,确保采购的固定资产标准明确、功能必要、价格合理以及采购风险可控。
采购是高校新增固定资产配置的主要手段,当前高校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普遍存在重采购程序管理、轻采购需求管理的共性问题,有调查显示,国内39所“985工程”高校出台的370个采购类管理制度中涉及采购需求管理的仅有7个。近年来高校办学经费越来越高,2022年教育部及工信部所属82所高校公开预算显示,年度预算超百亿元的高校有19所,80所高校预算超10亿元,《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要求政府采购要遵循科学合理、厉行节约、规范高效、权责清晰的原则,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管理、提升办学资金使用效益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配置标准不够明确,办学资金使用效益不够高
高校办学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普遍缺少系统、完善的配置标准,一方面,高校对于通用的办公电脑、复印机、家具等往往没有规范统一的配置标准,存在同类岗位的工作人员使用的办公设备数量、技术指标、采购价格等相差较大的现象,固定资产配置随意性较大,造成办学资金浪费。例如,有的工作人员同时拥有台式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而有的工作人员只有台式计算机,有的工作人员使用的计算机价值万元以上,有的工作人员使用的计算机价值仅几千元,同一部处或科室内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使用共享打复印一体机的情况下,每个人还单独配置了私人小型打印机。另一方面,虽然对于专用的科研仪器设备一般很难制定配置标准,但当前高校对专用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建立也不够完善,不同二级学院重复采购相关仪器设备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固定资产闲置、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同样带来办学资金浪费的问题。
(二)采购需求把关不够严,采购效益不佳
高校内部是一个职能分工高度细化的管理体系,一般实行采购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制度,即固定资产使用方作为采购人(二级单位采购人)执行采购,高校内设的采购管理部门对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但其往往侧重对采购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对采购需求的科学合理性一般没有权利干涉,同时采购管理部门人员往往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对专业设备的采购技术需求进行审核把关。高校国有资产清查发现存在由于采购论证不充分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的现象。高校采购管理部门为了履行采购程序的正义性,往往仅将财务部门的把关纳入采购前置条件,即判断采购预算是否已落实,而对采购需求的专业技术指标(功能、质量、标准等)则仅凭二级单位采购人一方提出指标作为依据,而二级单位采购人作为固定资产使用人往往倾向于技术要求越高越好、功能越全越好,可能导致采购一些不必要的功能或性能,造成办学资金浪费,甚至存在技术要求排斥和限制潜在投标人的情况,带来废标或投诉质疑风险。此外,由于房产管理部门缺位,有些仪器设备采购完成后没有合适的空间存放或没有配套的资源(电力、水力等)支撑其运行的现象。
(三)采购计划合理性不够高,采购风险多
高校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合理性不够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购时间计划设置不够合理。虽然高校内部的采购制度已经普遍根据招标投标及政府采购相关法规,对采购过程中各类事项进行了最低时间限制,例如采购文件发售、投标截止时间、答疑澄清时间等均会作出最低时间要求,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为了加快采购进度,不管什么项目均按照最低时间执行,有些技术要求比较复杂、专业性强、体量大的项目,投标人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响应,如果也按照最低时限要求设置投标截止时间,容易造成投标文件质量较低,给后续合同订立带来风险,甚至造成废标,从而拖延了固定资产配置时间,影响办学效益。二是采购方式选择合理性不够高。政府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询价采购等,法定招标采购限额以下的项目,采购人可以自行确定采购方式。采购方式应该主要结合采购内容确定,但高校内部采购制度往往倾向于按照采购预算确定采购方式,例如,在法定招标采购限额以下,规定达到某一限额标准的项目必须执行招标采购,达到某一限额标准的项目必须执行竞争性谈判等,有些采购项目标的规格、标准比较统一、价格弹性不大,采用询价采购即可高效完成采购,但由于采购预算达到了高校内设的招标采购限额,高校内部采购管理部门就会强制二级单位采购人履行招标采购程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采购效率和效益。三是履约验收方案不够规范。高校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存在验收主体责任不明确、验收制度不完善、验收流程不规范、验收人员专业能力不高等问题。实践中很多采购项目往往是由二级单位采购人代表和供应商代表自行拟定验收单,双方签字盖章即完成验收,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往往不参与验收把关,给采购标的功能、质量带来风险。
二、高校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对策
(一)明确配置标准,优化配置形式
明确高校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是提升办学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实际上财政部印发的《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已经对通用的办公设备、家具作出了原则性和可量化的标准规定。文件中按照人员类型对所配置的固定资产价格、数量、功能等均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高校应该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本校办学实际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配置效率,一是高校内部同类岗位工作人员各类办公用固定资产的配置应该在一定范围内统一规格、型号、数量等,杜绝任何单位和个人超标准配置各类固定资产;二是要改变传统认识,对固定资产配置形式进行优化,例如在网络共享打印技术高度成熟的当下,应该在同一楼层或者同一部门内配置网络共享打复印一体机,无特殊情况,应该杜绝再为个人配置私人打印机;三是完善固定资产共享机制,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校内公开固定资产名称、功能、数量、存放位置和使用频率,确保二级单位能够实时检索、查看相关固定资产情况,避免重复配置,节约办学资金。
(二)严把采购需求,实现多部门协同管理
采购需求包括技术需求和商务需求,采购需求管理要点包括功能必要性、技术可行性、预算合理性、安装条件、资产配置有效性等,高校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采购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一般仅具备对通用的办公设备、家具的采购需求审核把关能力,对于专业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往往缺少审核把关的专业技术能力,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应当作为采购技术需求监督管理责任主体参与采购过程,建立一套固定资产配置多部门协同管理体系,形成采购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商务需求、专业职能部门管技术需求、采购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全过程采购流程的工作机制,发挥全校智力、技术资源,确保采购需求科学合理。
(三)完善采购计划,降低采购风险
采购计划是指采购人根据采购需求对采购合同订立和管理做好安排,高校首先要树立采购计划意识,根据办学实际需求,做到固定资产配置尽早谋划、提前启动,避免用缩短采购周期换取固定资产配置时间。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合理安排采购时间计划。对于技术复杂、专业性较强、体量较大的采购项目,应该充分调查研究市场情况、供应商情况,听取专家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延长采购周期,确保供应商在采购流程各环节中有足够的响应时间,以提升投标响应质量,确保合同订立建立在科学完善的投标响应基础之上。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法定招标采购限额以下项目采购方式的确定标准。“招标采购被滥用、非招标采购不敢用”的现象根源就是采购需求引领不到位,高校应该重点根据采购需求内容合理选择招标、谈判或询价等采购方式,用好采购代理机构、采购专家、行业管理部门政策解读等资源,认真调查研究采购方式适用情景,避免按照采购预算一刀切,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配置效率,提高师生办事满意度。三是建立多部门协同验收机制。履约验收方案要根据采购内容明确验收主体和验收流程,验收主体应该包括与采购内容有关的学校各职能部门,校内验收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以满足相关项目验收要求时,应该聘请行业内有关专家或专业机构协助验收,确保对采购标的各项技术、商务指标全面验收到位,以提高固定资产配置质量。